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只要是在有无线宽带的地方,就能让自己有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江湖了。每天生怕停电,不能上网,也不敢把手机关机的他们开始为没互联网的古人如何过夜生活而发起愁来。
古人在过夜生活时,会将读书当做首选。尽管当时的照明设施与当今社会相比相差甚远,但古代文人确实是喜欢挑灯夜读的感觉了。
有诗为证:有刘禹锡的“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还有陆游的“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和杨万里的“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古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读书,或许也是与当时的没电视、没手机,也没有宽带的客观实际所迫有关,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在古代人的选择与当代人不同,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古人晚上聚会,大多是好友聚在一起,喝酒、猜谜、下棋等。伯牙和钟子期这对好友,一起听曲弹琴。李白更是多情,晚上大老远去会汪伦,还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代人没有酒吧,他们的夜生活是否就与酒无缘了呢?答案恰恰相反。酒在古代不仅是劳动人民在一天辛苦劳作之余解除疲乏的佳物,更是基友相聚时,在小院中相坐,抬头望明月,低头看知音的那一丝忘情。
对古人来说,酒是聚会的必备。高兴喝酒,不高兴也喝酒。古人喝酒,喜欢露天喝,在四面透风的亭子里喝,在河边喝。送别的时候喝,相聚的时候也喝。
于是就有李白那只要一喝酒就会大发的诗兴,当即就会让自己浸入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甚至高兴了,还会去水中捞月,即使没钱了,五花马、千金裘也都让孩子拿着换酒,向我们展示出他率真的性格。
古人喜欢音乐,听歌、看舞是古人的家常便饭。白居易晚上乘船,偶遇琵琶女,听小曲听出知音之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杜牧在扬州一梦十年,晚上二十四桥赏月,听小姑娘吹箫,还写下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没互联网、没夜店生活,也没手机的古人,却拥有了挑灯夜读、喝酒、写诗、听小曲等夜生活,不仅让自己度过个漫漫长夜,甚至还给我们留下份让今人充满无限羡慕的闲逸与高雅的夜生活。
同样是夜生活,古人就能过出一份雅致,一份闲逸与一份充实来。然而我们当代人,却在这所谓的忙碌中,不知不觉地就丢失掉许多人生本应该享受到的东西,并且还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
版权所有©南京掘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江苏懒人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苏ICP备16061732号-2
版权信息
技术支持:江苏懒人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